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跨文化翻译异化

2024-03-20 来源:尚车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2006年9月 September 2006 跨文化翻译异化 马 冬 (齐齐哈尔大学英语部,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关键词]异化翻译;归化翻译;文化传播;文化冲突 [摘要]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冲突给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本文陈述了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的概念及其 理论基础。二者是解决源语文化与异语文化的冲突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并突出了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解决 文化冲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6)05—0109—03 Trails—.Culture Translation Disassimilation N Dong (Qiqihar University English department,Heilongjiang,Qiqihar,161006) Key words:Disassimilation translation;Naturalization translation;Cultural dissemination;Cultural conflict Abstract:The conflic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ed language culture increases a certain dificulty for the transla— tion.This article states the disassimilation translation and the naturalization translation concept and their rationale.The two ale the main methods to solve the conflict of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and diferent language culture and has highlighted the function of disassim— ilation translation in the CUltraul dissemination and the s0lution of cultre confulict. 一、引言 定传播逻辑”不同文化侧重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式都不 一语言与文化关系紧密,美国语言学家E.Sapir指出:“语 样。跨文化传播“应当着重培养灵活、整合的策略翻译手, 矛盾的两种主要手段。所谓“异化”翻译主要是指在翻译 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 和信念。”虽然人类的共性是人类交际的基础,但在漫长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 成了文化的异质性,从而使翻译过程充满了矛盾,出现了“文 化缺省”、“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as white s asnow”(自得 像雪),对于冬天下雪的国家或地区而言是常识问题,但对某 些终年无雪的赤道地区居民来说,却颇为困惑,因为他们从 来没见过雪,更不知道它是什么颜色。同样“龙”(dragon)在 以达成目标”。因此,“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正是解决这 一过程中,保留原文中语言的方式,输入新的表达法;“归化” 翻译则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使语言本土化。“亚洲四小 龙”,主要有两种译法:Four Asin Dragons和Foura Asin Tia— gers,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前者是“异化”翻译,后者为“归化” 翻译之,作为一对矛盾的概念,处理带有文化特色的原文时, 究竟是“异化”还是“归化”,二者就如同天平的两端,需要译 者仔细考虑。 三,“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中国文化中常常与帝王相联系,中华民族被称作“龙的传 人”,而英语中的“龙”却是长着鹰爪和鹰翅、狮子的前脚和 头、鱼鳞、羚羊角以及蛇尾、口中吐火的巨大怪物,这种被基 20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的腾飞引发了经济、交通、文 化等方面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缩短了各 国、各民族之间的地理差距,使原本缺乏来往的民族交往大 大增加,在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语言文化特征 的地区迫切希望了解他种文化。长期以来,在翻译领域中 “归化”译文出现频率往往较高,究其原因,在于“归化”是 “用与源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 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源语词语,其长处是能使译文读起来比 较地道和生动”。从上文举例可以看出,正是由于“drgon”a 引起了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冲突,有的译者运用“归 督教视为恶魔化身的“龙”与象征伟大高贵的中国龙形成鲜 明对比。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冲突无疑给翻译增加了一 定的难度。 二、“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及其理论基础 美国几位研究者已经把文化概念纳入传播过程研究中。 翻译手段的运用也要基于文化传播目的的基础之上。Ap— plegate和Sypher(1988)指出传播是指个人“分享、交换信息 的相互识别的交流过程”该过程受到一定目标的驱动,个人 进行其认为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交流活动。他们认为“文化决 [收稿日期]2006—04—18 [作者简介]马冬(1970一),女,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英语部副教授,哈工大在读博士,从事语言与翻译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10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化”法,将“dragon”替换成“tiger”尽管二者都有“强大”的意 思,但“tiger”与译语文化更接近,从而使译文读者备感亲切, 接受起来也毫无阻拒。可是“归化”翻译的同时,也抹杀了 原文的民族特点,如果一味将“dragon”进行“归化”,也许西 方读者永远都不会知道东方“龙”的独特地位,这对读者似 (1)打破铁饭碗 tO break the“iron rice bowl” “铁饭碗”足中国的一句习语,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汉语 里用“饭碗”比喻职业,而“铁饭碗”指的是稳固的工作,毫无 疑问,对于这种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词语,很难通过“归化” 乎有不忠之嫌。 Cronen等人(1988)考察了文化在信息内涵的同位调整 (CMM;Pearce&Cronen,1980,2005)中的作用。归纳出“在承 认文化异质的情况下,CMM寻求不同文化的可比性,寻求对 包括研究者自身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启发性评论”此外 他们认为要理解文化内和文化间的传播,就必须描述文化语 境,也必须了解个人对传播活动的诠释。正如鲁迅所言:“它 必须有异国情调,……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 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也算不得翻译。凡 是翻译,它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二、则保 存着原作的丰姿”。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翻译 中文化交流的功能越来越强大,适度增加“异化”翻译的运 用对语言的丰富、本土文化的传播和外来文化的接受不无裨 益。 首先,“异化”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在处理原文中带有明 显文化特征的因素,其翻译的结果必然是带来一些不同于母 语的新的表现形式以及所附载的文化内涵,对于这些新内 容,有的译者往往不太愿意创新,于是变异国情调为本国情 调。事实上,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 与外部因素相隔绝的,相反,语言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强 大的包容和吸收的能力。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的日益 加深,当今各种语言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而“异化”翻 译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汉语中的“因特 网”(intemet)、“基因”(gene)、“蓝图”(blueprint)、“时间就 是金钱”(time is money)、“酸葡萄”(sour grapes)、“象牙塔” (ivory tower)、“洗手间”(wash hands)“鳄鱼的眼泪”(croco- dile tears)、“黑色幽默”(black humor)、“一石二鸟”(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肥皂剧”(soap opera)、“伊甸园” (the garden of eden),英语中的“qi gong”(气功)、“taji quan” (太极拳)、“kong fu”(功夫)、“typhoon”(台风)、“tou fu”(豆 腐)、“tao”(道)、“yin yang”(阴阳)、“paper tiger”(纸老虎) 等,这些词汇原本并不存在于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系统中,译 者通过“异化”翻译的方式,使一大批带有异国文化风情的 词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在大众文化中得以广泛传播和运 用。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较好的“异化”翻译从某种 意义上有利于吸收外语中的新元素,它们一旦被社会接受, 即约定俗成,即加入到传统语言文化中成为新的成员,其结 果必然丰富表达方式,促进语言的接近和交流,增强语言的 生命力。 另外,由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 各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地球村”、“全球化”正成为世界 发展的趋势,对于外部世界的熟悉了解更变成人们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异化”翻译作为 缓和文化冲突的手段之一,不仅有益于向外国介绍本国历史 文化,也让本国读者有机会熟悉了解异域风情,实现跨文化 交际的目的。例如: 的方法将其转换为译人语,而“异化”翻译不仅保留了源语 的意象,同时也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 (2)下海 A.tO jump into the sea of business B.tO turn professional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下海”一词在中国非常时髦,它主 要是指当时从商的一股潮流,对于这一新生现象,译者采用 了不同的方法,译文A采用了“异化”直译,而译文B则使用 了“归化”翻译——“转行”,相比较而言,前者不仅生动传 神,而且也恰当的传达了源语的意义,事实上,译文A的确 被广泛接受,通行无阻。 (3)While it may seem tO be painting the lily,I should like to add somewhat tO Mr.Alistiar Cooke’S excellent article.( March:CUAKDIAN WEEKLY,19Feb.1953) 我想给阿利斯太尔・库克先生的杰作稍加几笔,尽管这 些也许是为百合花上色,费力不讨好。百合花在西方人心中 是贞洁和贵的象征,所以,为百合花上色是一件徒劳无功的 工作,如果译成“多此一举”,则会抹煞掉原文中所包含的文 化意象,更不能体现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而通过“异 化”翻译的手段则使中国读者有机会了解西方“百合花”的 象征意义,从而实现跨文化的交流。 尽管“异化”翻译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跨文化的交流 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顾忌读者的 接受能力,而对此抱有排斥的观点。例如: “据说那些名狗们的膳食是由名厨料理的,某些世界名 流的狗有专门的佣人侍候,还有奶妈——选奶妈的标准比大 地主刘文彩选奶妈还严格,刘文彩也不过是选那些年轻无 病、奶水旺盛的即可……”(莫言,《狗的悼文》)((It is said that teh food of those famous dogs is made by first—clsas chefs and that the dogs of celebrities have special waiters and wet BUr- ses.The standards of selecting wet nurses are extremely rigid. The wet nurses must he young and healthy and have fertile mill【.” 原文将为狗选奶妈的标准与大地主刘文彩选奶妈的标 准进行对比,指出前者更严格,不仅形象生动,还略带讽刺的 意味,而比较原文和译文,不难发现译者在译文中删除了“刘 文彩”这个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人物形象。没有中国历史文 化背景知识,西方读者怎么知道大地主刘文彩呢?如果采用 “异化”翻译的方法难免会让西方读者产生不熟悉的感觉, 难以接受,结果原文中非常形象化的对比被省掉了,译文也 变得平淡无奇,缺乏生机。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 被动消极的,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接受者。如果他发现没 有接触过的异域文化因素时,会主动地根据上下文或注释等 手段去理解、接受这一事实,进而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不断 扩大期待视野。 Philipsen(1981)在文化传播的研究中提出了言语代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跨文化翻译异化 理论的基本框架。他认为:文化传播中传播的功能就足保持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人类各种文化差距的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九鲢的健康平衡,提供一种身份的共享 感,而这种感觉保持个人尊严、自由和创造力。在有着共享 逐渐缩小,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受到同样的影响,适 当增加“异化”翻译的运用,不仅能将新鲜元素注入本国文 身份的文化传播中,维持两个次级传播过程——(1)创造 (2)确认——的平衡可以使该功能得以实现。Burgoon,Ebe— su等人说:个人在共文化传播中比不同文化间传播表现出 更强的协作性;协作力度越大,参与者对两种传播中的交流 行为的评价就越高。因此,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读者 对外来文化也会越来越感兴趣,一味的归化不利于读者了解 源语的文化背景,接受新鲜事物,译者应该信任读者。 四、结论 化之中,也能促进本国文化对外的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的 目的,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异化”翻 泽并不是以忘掉自身文化为代价,恰恰相反,它是以熟悉了 解他种文化为前提,然后进行艰苦的、创造性的翻译工作。 给予“异化”翻译更多的关注也决不是否定、排斥“归化”翻 译的方法,灵活运用“异化”与“归化”才是解决翻译中文化 冲突现象的真正出路。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二七教育 出版社,1999,142—144. [4]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J].现代外语,1987, (2).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182—185. [5]Cronen.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美国跨 文化研究理论,1988 78—79. [6]Philipsen.Speech Cede Theory,1981,5. [3]徐丹.文化融合中的语言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 1998,(3). (责任编辑翟文奇) 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 李宜泽 美术绘画课要明确教学目标,安排富有情趣的教学内 容,通过看、想、讲、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 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全面提高并且主动发 展,使课堂教学素质化得到真正体现。经过多年来教学的实 践,我制定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确 定“创境探究,个性表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育人效应,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创设情境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 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探究欲望, 明确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孩子们的心理特 征、知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出发,引导他们张开想 象的翅膀,创造更新、更奇的图画。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多 进行添画、组画、记忆画等练习,培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 会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大胆创新,将课本内容拓宽、画 一三、表现发挥 、活。 如教学《人像动态写生》一课时,对高一年级学生来说, 人物比例关系及“像”与“不像”,我认为不是主要的,关键是 画面想象、布局、环境衬托及色彩搭配等,在我给学生讲清楚 人物大比例后,我又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多种姿态:如跑、 跳、蹲等,同时我又在黑板上画出动态线进行引导。学生兴 致勃勃,跃跃欲试,收益颇多。 二、探究释疑 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熟悉教材的过程,教师精 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 展,在同学的相互作用和教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显人 纵深,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迪,提高其独 立取得知识的本领。 如在教授《三原色与三间色》一课时,运用电脑教学,提 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比如说,三原色有哪些?三间色有哪 些?怎样调和出三间色?答案在书中,看哪一组回答的快; 电脑中“原色和间色”的动画演示,以及精美的范画等等,通 过教师的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互变交流解决问题,给学生创 设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分组讨论决定,并自己动手尝试调 色,从中发现问题,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中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活跃,内 在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为自我表现创新打好基础。 这一环节是学生主体性实践和认识活动阶段,是学生对 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教学指导时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 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层次不同学生的表现 状况,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提高获取自信 心。特别强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夸张,使作品更具有童趣 性。 培养学生既要善于动脑,又要善于动手。如何更好地向 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呢?要在课堂教改和技能训 练中来体现,培养学生用线条、色彩、图像表现自己的意向和 技能。例如在创作教学中,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幅海底的背 景图画,要求学生描绘形态各异的鱼放在其中。随即,学生 运用平日所学的绘画表现技能,开动脑筋各出新意。不到二 十分钟,学生的作业画好,陆续展示在黑板上的“海底世界” 中。有大鱼,有小鱼有的局部是一条光怪陆离的鱼妈妈身后 带着一群漂亮的小鱼;有的是一群三角形燕鱼围成圈像绽开 的花朵;两只大螃蟹挥动铁钳正在比武。通过添添画画、剪 剪贴贴,一幅美妙、奇幻的海底缩影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生 动迷人的“鱼乐图”伴随着旋律优美的“海之诗”音乐吸引了 全班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 本课不但完成了教材中要求的内容。而且学生情绪盎 然,课堂教学形式活,质量高,效果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丰 富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巩固了绘画技能的学习。 四、讲评拓展 这环节是对整节课完成教学目标情况的反馈和验证。 目的在于领会学习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总结经验教训。在 教师的提示下,对学习目标的认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 例如在教学《提高审美的眼睛》一课,对照学习目标,通过三 个方面进行评价: 看是否有创新意识 二看审美知识是否好 三看学习态度是否认真 总之,在作业评价上,要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能 营造宽松的发展条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具有个性 的表达方式。注意保护和发展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兴趣爱好, 培养学生~丝不苟、不怕困难的工作精神。 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