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
摘 要: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也迅速被构筑发展成为规范化、机制化、集约化的契合科学发展观的综合型工程。而另一方面,风险控制方法又普遍陈旧、定量与定性风险的控制方法失调严重、新型定量算法进度明显放缓等一系列集中性的阶段问题也逐渐凸显。如何切实合理地推进商业银行的定量、定性方法的调节兼容以及改进升级,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控制 定量方法改进 可行措施 前言
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风险控制在银行业务发展中的重要性。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颁布和中国人民银行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压力进一步加大。如何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如何在银行信贷客户结构及信贷投向调整情况下寻求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 1.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1.1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种类
所谓风险就是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而造成损失或者收益波动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着多类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
指债务人无法对未来的借贷按期限归还本金利息的可能性,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典型是由于信用危险造成。市场风险是指因为市场价格的波动导致的损失,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及股价风险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因法律事务的处理不当或者是违规等原因造成的法律风险也属于操作风险,从业务线看一般操作风险会发生在零售银行业务和销售商业银行业务。流动性风险是指当银行一旦管理不善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流动性风险,银行投资的失利也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
特别的,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相同的市场,争夺相同的客户群体,并且都采用类似机制的营运模式,产品的种类也不够全面,导致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极不稳定,我国经济发展放缓,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这一切又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寻求出更好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策略。 1.2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及其他经济单位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负债经营,即利用客户的各种存款及其他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通过发放贷款和投资获取收益,其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的比率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这一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内在风险的特殊企业。因此,银行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超过一般企业的风险损失,它具有涉及金额
大、涉及面广等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既是银行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制约力量之一。一方面,银行风险客观存在于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既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推动银行通过有效风险控制,规避风险负面效应,获取较好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风险推动银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银行风险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具有警戒作用,能够对银行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成为银行业务过度扩张的有效制约力量。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股份制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风险仍然以信用风险为主,已经初步实现信用风险的计量,市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比较薄弱,需要继续强化。具体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2.1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在对待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上,存在两种错误思想认识。一种是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不能正确地认识风险,认为风险管理会阻碍银行业务发展,其实不然,只有更好地控制了风险才能使得银行开展的业务更加的深入和安全。另一种是通过减少创新业务或者减少业务范围,通过否定业务效益来控制风险和逃避风险,这样去发展业务就像走进了死胡同,会降低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对于其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以上情况的发生是由于管理理念不够明确,对银行业务研究不够透彻,对知识学习不够明白,不清晰掌握当今的经济发展趋势导致的。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缺乏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2.2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风险管理方法还比较落后,信息技术运用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传统风险模式的特征:即注重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常常运用经验分析方法。如在信用风险控制中重视贷款投向合规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分析,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客观性、科学性不够突出。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 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上严重滞后,不仅使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缺失,而且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和各种风险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不能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当中。同时,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加了困难。
2.3风险管理体系薄弱
一是完善的、垂直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还没有形成横到边、竖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架构。二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三是反应式、应付式活动多,主动性、预见性活动较少,内部控制和管理效率未能和谐统一,无法建立持续监控和改进的内控机制。四是从岗位职责角度看,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有效的岗位职责体系,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五是风险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特别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专业人才。
体系的健全和独立并且逐步地完善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从国际银行看,基本都具有从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官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等方面。例如在德国的银行系统,风险控制上奉行“四眼原则”,即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一笔业务,有两只眼睛来自于市场拓展系统,有两只眼睛来自于风险控制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对风险的分析和业务的判断会更全面、更准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创新 3.1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简述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评估已识别风险的影响和可能性的过程,对风险和条件进行定性分析,并按影响大小排列它们对项目目标的影响顺序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预测分析的办法中比较基础的一种,定性风险分析的目的是利用已识别风险的发生概率、风险发生对项目目标的相应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对已识别风险的优先级别进行评价。但定性风险很依赖风险管理人员的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基础,存在较大主观性,在评估对象情况模糊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历史数据不是很完善或者是没有相关数据的事项。
定量风险分析是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定性分析法排出了先后顺序之后再把风险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分析。定量风险分析一般应当在确定风险应对计划时再次进行,以确定项目总风险是否已经减少到满意程度。重复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反映出来的趋势可以指出需要增加还是减少风险管理措施,它是主动应对风险计划的一项依据,并作为风险监测和控制的组成部分。定量风险分析提供了相当直接的数字,能容易地应用各种逼近模型。定量分析后的许多具体调查工作可以用最小优先经验执行。
定量分析法也包括很多种不同的方法,一般会有模拟法,概率树分析法,概率分布法以及外推法等等。所谓的模拟法,是利用系统的模型对于系统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将一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因素进行具体的量化。对于一些工程项目一般都会用网络图作为
项目的模型。概率树分析法就是按照逻辑学的分析原则,将不同可能的风险原因勾勒成树状,进行多种原因的分析和可能性的推导,其一般是通过结果向着可能产生原因的逻辑分析的过程。概率分布法是把整个事件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然后根据专家的评定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等等来分析不同的可能所占这整个事件一份之中的概率,由于这些事件的互相排斥性,所以这些概率的和为一。外推法都是风险分析中比较好的办法,外推法还根据不同的情况分为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时间序列法,它是根据之前的数据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作为推断事件或者规避风险的总要依据,来推断出来以后的事项之中各项数值以及情况发生的概率以及不同的后果等等。 3.2形成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风险管理方法
经过多年的发展,西方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方面己经达到了很发达的程度。西方银行已建立了庞大而健全的数据库,拥有先进的技术方法,大量使用风险计量模型、数理模型等先进工具对风险进行定量的分析。特别是新巴塞尔协议公布以后,协议中推荐使用的方法,大都在西方银行中有了实际的运用:比如内部评级方法(irb),风险价值法(var)以及操作风险的高级测量法等。除了这些方法外,一些大银行还建立了自己的风险评价模型,比如信贷矩阵模型,对风险的衡量基本上都采用定量的方法。西方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决策中也非常重视定量模型计算出的结果,建立了风险预警模型和机制,对风险及时做出识别和反映,这些都值得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借鉴
我国商业银行应以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契机,建设内部评级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风险计量水平,逐渐提高组合风险管理水平,逐渐由定性较多转变为定量较多的方式。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企业管理越来越规范,特别是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信息逐步透明,信息渠道的拓宽,为银行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掌握企业信息提供良好了基础,同时也为银行对企业进行风险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银行可通过收集风险产生的因素,建立相关标准化公式或模型,根据公式或模型推导结果对风险进行评级,进而研究风险控制方法,采取有效规避风险措施。同时,信息系统和先进it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数据收集、处理以及风险量化模型的使用提供了硬件及软件支持,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风险量化更准确、更科学、更具可操作。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将更加强调定量分析,通过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数理化、定量化的特征,逐步由简单的技术管理过渡到复杂的统计分析管理,并最终走向定量分析。但在短期内,风险管理技术还是以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做好定性分析就是要在信息尚不完备的条件下,通过对市场、行业变化趋势的分析,凭借与客户的接触对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发现和甄别。我国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短,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所以,目前主要精力要花费在数据的积累,数据清洗和数据整合上,必须加快数据清洗和补录工作,建立并实行完整、严格、一致的数
据标准,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数据得到了规范,并且在不同的时点都有较高的精确度,定量分析才会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和效果。 4.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管理策略创新 4.1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风险控制管理机制
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日益强化的监管环境,使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隐蔽,更加多元化,更具杀伤力。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种类和范围在明显增多,不仅包括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等带来的信用风险,也包括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环境下,少数基层机构的员工内外勾结、欺诈作案可能导致的操作风险。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和汇率走势的扑朔迷离使之还面临着日益凸显的市场风险。在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环境下,声誉风险也正在成为威胁银行安全的炸弹。如果银行不顾风险导致巨额损失,按照监管要求,就必然相应地进行拨备,侵蚀或消耗资本,或冲减利润,这反过来必然会降低银行的市值。因此,在新的经营环境下,股份制银行要进一步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观念,应把风险管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风险管理内容上,要由单一信用风险管理向国家、信用、市场、操作多种类型风险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审批授信等直接管理向直接管理结合运用模型进行风险的定量分析等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要由事后被动督导型管理为主向源头控制型管理与末端治理型管理相结合转变。在风险管理机制上,要由惩罚功能向惩
罚功能与激励功能并重转变;在风险管理对象上,要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范围上,由国内管理向全球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重点上,由强调审贷分离向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在风险管理技术上,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 4.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优化信贷结构
从很多银行的业务报告中不难看出,大多数商业银行都一致展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能力。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往往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但中小企业的业务规模、业务种类、经营状况等千差万别,靠经验不足以对企业风险进行科学判别,在此情况下,银行既要保持稳定的收益,又要有效控制信贷风险,这需要借助有效的工具,收集大量的信息,找到与风险相关的各种因素,通过建立公式或者模型,推导出风险严重程度并进行评级,进而考虑如何把握信贷投向,达到最大程度控制风险的目的。同时,在信贷管理方面,可以制定有区别的融资策略,将中小企业信贷从其他信贷中分离出来专管专放,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做到方便快捷、合规管理。只有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才能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开拓空间,才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4.3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注重技术创新
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是开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方法,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应作为基础环节予以加强。加强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确定是否存在风险,存在哪些风险,存在风险的大小程度,才能为风险管理决策人员提供决策依据。风险识别准确性和全面性将直接影响到风险估计、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质量,甚至影响到整个组织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加强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应从技术支持,评级方法和评级应用这个方面着手,完善数据选取,参数估算,映射和参数应用等阶段的风险量化过程。同时,以内部评级系统为核心,开发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从全面、系统的角度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要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建立操作风险计量、预报和信息发布制度,学习和借鉴科学的操作风险计量技术,建立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计量模型,定期对风险进行度量和预测。通过对业务及管理流程风险的系统排查,识别和评估各类风险并建立“风险库”,确定控制措施和要求。 5.结语
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具有制约性、关键性的综合型工程,在整个商业银行运营系统中起着连接性、协调性的重要作用。应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开始,构建风险管理基础平台。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内控体系评价标准,依托内控体系标准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对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连续监控,并通过审核、评价和改进,不断主动识
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安全管理体系的良性改造以及整个商业银行运营系统的长久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的执行力度,深入开展新型定量方法的推广培训工作,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基本指导方针,从而实现定性主导向定量主导的适时全面转变,继而提升整个风险控制运营系统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商业银行产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杨晓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r].cfef研究报告,2009,(9).
[2]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意识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2010(4-7).
[4]韩星焕,范静.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吉林大学学报,2009(1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