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中国外交概论》(李宝骏著)与《当代中国外交》(李群英著)要点 2011期末考试必考资料

2023-11-22 来源:尚车旅游网
当代中国外交概论(李宝俊著)要点 一、《当代中国外交》的研究对象369 二、《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阶段 369

三、《当代中国外交》的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369 四、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的学习方法 369 五、课程主要内容与具体课时分配 369 第一章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制订 371 第一节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73 一、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373 二、新的对外基本方针的制定 373

三、三项对外基本方针提出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373 四、《共同纲领》和第一部宪法对外交政策的规定 373 第二节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373 第三节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373 一、关于承认问题 373 二、第一次建交高潮 373 思考题 373 参考书目 373

第二章以中苏同盟为核心的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375 第一节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 375 第二节同南斯拉夫和古巴的关系 375 一、同南斯拉夫的关系 375

二、同古巴的关系 376

第三节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376 一、中国同周边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376 二、中国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376 思考题 376 参考书目 376

第三章抗美援朝决策及抗美援朝期间的外交斗争 377 第一节抗美援朝的决策 377 一、朝鲜战争爆发。 377

二、中美关系危机的处理,抗美援朝决策的形成 378 第二节朝鲜战争升级的制止和抗美援朝初期的外交斗争 378 一、朝鲜战争升级的制止 378

二、志愿军入朝初期中国的外交斗争 378 第三节朝鲜停战谈判 378 思考题 378 参考书目 378

第四章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79 当代中国外交365

第一节参加日内瓦会议 379 一、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 379

二、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内外的外交活动 379 第二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广泛应用 380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简要经过和理论根源 380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380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扩大为国际关系准则 380 第三节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 380 一、万隆会议的召开 380

二、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外交 380 思考题 380 参考书目 380

第五章台湾海峡危机的处理和中美大使级会谈 381 第一节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处理 381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中国政府的立场 381 二、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处理 381 第二节中美大使级会谈 381 一、中美交流渠道的建立 381 第三节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处理 382 思考题 382 参考书目 382

第六章和平公正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383 第一节解决中缅间历史遗留的问题 383

第二节同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边界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中印历史遗留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384 一、中印外交关系的发展 384

384 二、解决西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 384 三、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384

第四节中国和印尼关于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 384 思考题 384 参考书目 384

第七章同苏东国家关系的曲折发展 385 第一节中苏关系出现分歧 385 第二节中苏关系的恶化 385 第三节同东欧国家关系的变化 385 思考题 386 参考书目 386

第八章积极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387

第一节积极支持亚非拉国家和民族为争取与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坚决支持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是中国的一贯政策 387 二、以实际行动支持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 387 第二节第二次建交高潮 387

第三节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13 国 387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366 思考题 388 参考书目 388

第九章中法外交关系的建立 389 思考题 389

387 参考书目 389

第十章极左思潮对中国外交的干扰 390 第一节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390 第二节极左思潮对外交工作的影响 390 思考题 390 参考书目 390

第十一章基本完成同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 391 第一节中国 70 年代的国际战略方针 391 第二节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 391 第三节中日邦交正常化 392

第四节同其他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 392 思考题 392 参考书目 392

第十二章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393 第一节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393 第二节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393 第三节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 393 思考题 394 参考书 394

第十三章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395 第一节中苏关系正常化 395 第二节同俄罗斯的关系 395

第三节中越关系的曲折 396 第四节同其他周边国家的关系 396 思考题 396 参考书目 396

第十四章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397 第一节争取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 397 第二节中日关系的发展 398 第三节同西欧国家的关系 398 思考题 398 参考书目 398

第十五章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399

第一节支持亚非拉国家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 399 第二节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399 第三节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99 思考题 399 参考书目 400

第十六章中国的多边外交 401 当代中国外交367

第一节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历程 401 第二节中国与联合国 401 第三节中国与裁军 401 思考题 401

参考书目 402

第十七章以“一国两制” 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403 第一节关于香港问题 403 第二节关于澳门问题 403 思考题 403 参考书目 403 教材 403 参考书 404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368

一、《当代中国外交》的研究对象 1.外交的界定 1)广义的外交 2)狭义的外交 2.外交的特点:

1)外交带有国家性质的特征。外交代表的是整个民族的利益,统治者的利益起了主要决定 性的作用。

2)外交离不开本国实力。一个国家要参与国际事务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综合国力。弱国 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3)外交是一种与战争相对立的和平的国务活动。 4)外交是政治与艺术的结合。 二、《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阶段 1.外交的发展

1)外交的萌芽 2)外交的形成 2.中国外交的发展 1)中国外交的发展 2)当代中国外交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到 50 年代中期。 第二个时期是 50 年代中期到60 年代末 第三个时期是 70 年代初到80 年代初。 第四个时期是 80 年代初到冷战结束。 第五个阶段是 90 年代初到现在。

三、《当代中国外交》的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系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情况,充分领会三代领导人不同特色外交 战略。

2.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3.开拓视野。

1.新的对外基本方针的制定——“一边倒”对外战略的确立与实施

“一边倒”是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结盟,抗衡美国。二战后,出现 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新中国当时的主要敌人是美国。美国从各个方面企图将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而当时的苏联却站在国际主义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给予道义和物质上的援助。再加上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可以说,“一边到”外交战略奠定了大约10 年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这个战略抉

择在建国前夕作出的。早在1949 年6 月30 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就阐明了新中国外交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向苏联“一边倒”。1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交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的目的,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2毛泽东这一论述,为新中国确立“一边倒”外交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在新中国确立“一边倒”外交战略时,毛泽东根据中国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同时还提出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两条具体的对外工作指导方针。

“另起炉灶”是在建交问题上,新中国打破常规,不承认国民党时代中国同外国建立的外交 关系具有继承性,也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中国继续保持其合法地位。我们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而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逐一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或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在互相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就是新中国并不急于同外国建立外交关系,也不急于请外国代表到中国来,而是要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和影响,再根据各个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分别同它们建交,给它们在中国活动的地位,防止帝国主义乘机破坏和捣乱。而对于守法的外国企业和文教、卫生、宗教机构和外国侨民,中国采取保护态度,允许他们进行合法经营和活动。从而为新中国同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开辟了道路。但是,“一边倒”并不意味着新中国在外交上完全追随苏联,丧失独立性,而是在坚持独立自主的情况下“一边倒”。正如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的那样,我们对外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中国的内

政。外援如果有利于中国当然要,但不能依赖,即使对于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

2.三项对外基本方针提出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三项对外基本方针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必要选择和慎重选择,是以一定历史、理论为基础,以现实利益为依据而提出来的。

首先,当三大战役结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虽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但是,国民党残余势力还存在,中国大陆一些边远地区、岛屿还待解放。美国并没有放弃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支持,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特权、势力和影响在大陆还严重存在。

1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 版,第1468—1481 页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 版,第1472—1473 页

2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72

在这时,如果不割断外国同国民党的残余力量的公开的、潜在的、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经济的,以至文化思想方面的联系,要想建立并巩固人民政权,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我们在同它们建立外交关系以前,先有步骤地把“屋子”打扫一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 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在阶级社会中,外交机构是国家机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时,必须连同它的外交机构一起打碎,重新建立包括外交机构在内的无产阶级新的国家机器。1949 年11 月,新中国的外交部成立。关于外交部的人员构成,周恩来总理强调:我们决不能依靠旧外交部的一套人马办外交,必须“另起炉灶”,创建新型的外交队伍。

其次,“一边倒”方针的提出也是有其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的。 第一,“一边倒”方针是以一定历史、理论为基础提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帮助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革命政党。早在1924 年至1927 年的中国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4的命题。到30 年代末40 年代初,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它是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即国际资本主义的。”二战后,随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毛泽东提出并论证了“中间地带理论”,在1947 年年底,毛泽东发展了“两大阵营”的思想,把中国人民的反美蒋的斗争看成是苏联领导的反帝斗争的重要方面,把中国革命力量看成是以苏联为首的反帝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从1947 年开始,中共就批评企图在美苏间保持中立的第三势力。到1949 年6 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用“一边倒”的形象语言准确地表达了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的政治立场和外交政策的基本倾向。第二,“一边倒”的决策是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下的唯一选择。

首先,就美国与中共的关系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初期,中共曾试图寻求同美国合作的政策,但美国政府却坚决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关上了美国与中共发展关系的大门,没有给中共留下选择的余地。

其次,就苏联与中共关系而论。苏联在 40 年代末对中共态度的变化,促使中共更加坚决地采取“一边倒”的对外方针。尽管苏共、斯大林同中共的关系有时不愉快,苏共对中共的支持也并非一贯积极,但是,中共仍视苏共为兄弟党,斯大林为国际共运的领袖。特别是在中国三大战役取得胜利之际,苏联没有像美国那样奉行:等待尘埃落定“的对华政策,斯大林立即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来华,同中共领导人商谈新中国政权成立的问题,并商定待新中国一成立,苏联立即予以承认。此外,苏联不仅在亚洲是抵抗美日的中坚力量,可

以成为中国可靠的战略后方,而且为新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可以遵循的模式。

总之,三项对外基本方针的提出,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决定的,它是当时国际国内斗争大背景下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

3 《周恩来外交文选》,第50

页。

4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666 页。

当代中国外交373

第一节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一、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二、新的对外基本方针的制定 1.“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2.“另起炉灶”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三、三项对外基本方针提出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四、《共同纲领》和第一部宪法对外交政策的规定

第二节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一、解放前和新中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概况 二、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的概况

第三节 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一、关于承认问题 二、第一次建交高潮

1.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不经谈判迅速建立外交关系 2.对于民族独立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是先谈判后建交 思考题

1.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2.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一边倒”方针? 3.新中国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之我见? 4.新中国是如何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的? 5.为什么中英建立的是代办级外交关系?

第二章以中苏同盟为核心的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1.中苏结盟的社会历史背景:

新中国之所以很快与苏联结盟,除了中苏两党所具有的共同信仰、共同追求的因素外,主要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以及指导中苏两国关系的原则和法律基础重新确立的需要。

第一,与苏联结盟是新中国自身安全的需要

新中国是在美苏冷战、两大阵营严重对立的世界格局中诞生的。帝国主义阵营之首的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天重申它继续承认国民党集团,继续奉行其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并且从1948 年开始扶植日本以取代国民党“政府”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地位。这些都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的独立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当时世界上能有力量同美国及以其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抗衡的只有苏联及以其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以中苏结盟是势在必行的。 第二,与苏联结盟是新中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政府时期的腐朽统治和长期战争的破坏,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极端衰落,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百孔千疮的烂摊子。这个拥有4.75 亿人口的贫穷落后的大国,要想在短期内恢复国民经济,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仅仅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非常需要别国的帮助和支持。谁有能力并愿意支持和帮助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贫穷落后的大国?只有苏联。所以,中苏结盟,是新中国为恢复国民经济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必需的。

第三,与苏联结盟是新中国确立与苏联平等关系的法律基础的需要

众所周知,1945 年8 月14 日,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是抗战后期美苏背着中国拿中国领土主权进行交易后加以兑现的一个重要表现。可是,战后的美苏冷战取代了雅尔塔体制,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取代了曾经统治中国的国民党政府。因此,新中国成立后,需要明确结束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为基础的中国和苏联的不平等的旧关系,要在新的原则基础下和新的法律基础上确立中苏两国新的平等友好关系。毛泽东后来说,出访苏联的目的在于,既要结盟,以确保安全和发展,又要消灭特权,以确立新的原则和基础。

第一节 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

一、中苏结盟的历史背景

二、毛泽东第一次访苏和中苏新条约的缔结 三、中苏关系的全面发展 四、中苏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节 同南斯拉夫和古巴的关系

一、同南斯拉夫的关系 1.南斯拉夫概况 2.中南外交关系的建立 3.两国关系的曲折发展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76

二、同古巴的关系 1.古巴概况

2.中古外交关系的建立 3.两国关系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同周边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1.中朝关系 2.中越关系 3.中蒙关系

二、中国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思考题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何看待中国同南斯拉夫的关系。 参考书目

1.李健《台湾与前苏联交往秘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刘晓《出使苏联八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3.[俄]尼• 费德林著,周爱琦译《我所接触德中苏领导人——费德林回忆录》新华出版社, 1995

4.刘贵波等著《鸿爪遗综》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5.钱江《在神秘的战争中——中国军事顾问赴越南征战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6.师博《外蒙古独立内幕》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当代中国外交 377

第三章抗美援朝决策及抗美援朝期间的外交斗争

学习重点和难点:

1.朝鲜分裂局面的形成

自 1910 年日本占领朝鲜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朝鲜一直是日本的殖民地。二战末期美苏英

三大国一系列首脑会议都明确声明战后朝鲜应该摆脱日本统治,获得独立与自由;美苏还达成协议,

规定以北纬38 度线为美苏受降区界线。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分别接管了38 度线南北地区。根据

协议,美苏分区占领朝鲜的最终目的应是朝鲜的统一与独立。然而,由于战后美苏关系的恶化,分

区占领引起了不同的政治发展。1948 年8 月,南半部宣告成立“大韩民国”,9 月,北半部成立了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分裂的局面至此正式形成。此后,苏美军队分别于1948

年12 月和1949 年6 月撤回了各自祝朝鲜的军队。美苏军队撤走后,朝鲜北南双方都为武力统一进

行了积极准备。进入1950 年后,三八线地区气氛越来越紧张,小规模摩擦越来越频繁,内战已不

可避免,不论谁先打第一枪。 2.中国是否有必要出兵朝鲜

1950 年6 月25 日,朝鲜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形势对北方极为有利,短短两个多月,北方军

队就摧毁了南方军队的主力,控制了南朝鲜90%以上的地区和92%以上的人口,将南军残

余部队

和从日本紧急空运来的美国军队压缩在朝鲜半岛最南端的大丘、釜山一带,准备予以最后一击。

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著名的“六• 二七”声明,命令美国空海部队直

接参与朝鲜战争;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事业;命

令加强美国祝菲律宾的军队和扩大对印度之那法国军队的援助。同一天,美国在苏联代表缺席、中

国席位被剥夺的情况下,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要求联合国各成员国向南朝鲜提供援助的决议。

7 月2 日,美国军队在釜山登陆,参与了朝鲜战争。7 月7 日,美国又在苏联代表缺席和中国合法

席位被剥夺的情况下操纵安理会通过了组织“联合国军”的决议,任命美国将军麦克阿瑟为“联合

国军”总司令。9 月15 日,麦克阿瑟指挥军队在朝鲜半岛中部的仁川登陆,至此,朝鲜问题重新

国际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如何面对?是否应该出兵? 中国先是提出了多次警告,在警告无效后,中国最后才出兵的。

朝鲜战争爆发时,当时新中国诞生伊始,战争创伤还没有得到医治,土地改革尚未完成,国内

土匪特务有待肃清,军队正在复员转业,全国人民都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来进行国家经济

建设。

中国不愿意与美国打仗。为了避免出现中国被迫出兵朝鲜的局面,中国政府作了最大努力。中国政

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一方面在不同场合公开表态,希望通过公开的传播媒介,让对方了解自己

的立场;另一方面,通过友好国家的外交使节,向对方传递信息,让对方了解中国的意图。中国的

底线是决不允许美国越过三八线,当美国不顾中国的多次警告,于10 月7 日越过三八线后,10 月

8 日,毛泽东发出了组织志愿军赴朝参战的命令,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10 月19 日,彭德怀率领首批志愿军6 个军26 万人开始渡过鸭绿江入朝参战。

第一节 抗美援朝的决策

一、朝鲜战争爆发。 1.朝鲜“三• 八”线的由来 2.南北朝鲜成立,朝鲜内战爆发 3.朝鲜问题国际化,美国决定干涉朝鲜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78

二、中美关系危机的处理,抗美援朝决策的形成 1.中美关系危机的处理 2.抗美援朝决策的形成

第二节 朝鲜战争升级的制止和抗美援朝初期的外交斗争

一、朝鲜战争升级的制止 1.志愿军入朝初期的五次战役 2.制止朝鲜战争的升级

二、志愿军入朝初期中国的外交斗争

1.中国派代表出席联大会议,揭露美国的侵略行径 2.通过各种方式阐明中国抗美援朝行动的正义性

第三节 朝鲜停战谈判

一、双方就举行谈判问题达成协议 二、边打边谈的谈判进程 思考题

如何评价中国抗美援朝的决策? 参考书目

1.赵学功《朝鲜战争中的美国与中国》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2.杨昭全、韩俊光《中朝关系简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 3.杨昭全、孙玉梅《中朝边界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4.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录》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 5.柴成文、赵勇田《抗美援朝纪实》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6.[美]贝文• 亚历山大著,郭维敬等译《朝鲜:我们第一次失败——美国人的反思》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当代中国外交 379

第四章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习重点和难点:

1.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

朝鲜军事冲突停止后,远东国际紧张局势仍然存在,朝鲜停战协定规定的政治解决程序遭到破

坏,战火随时可能再起。在印度之那,法国进行的殖民战争随时有可能扩大的可能,正是在这种情

况下,苏联在1954 年初召开的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上,提出了邀请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有

关各方在日内瓦开会,寻求朝鲜问题的政治解决和恢复印度之那和平途径的建议。1954 年4 月26

日至7 月21 日,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苏、美、英、法、中五

大国以及与朝鲜问题、印度支那问题有关的其他国家,分别参加了这两个问题的会议。 关于朝鲜问题,由于美国的阻挠,虽经中、苏、朝等国的不懈努力,未能取得任何成果。关于

印度支那问题,经过中国代表团同有关各方面的努力,最终达成协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

参加这一重要国际会议,并在印度支那的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朝鲜问题为何没能取得任何成果

日内瓦会议开幕后首先讨论朝鲜问题,有 19 个国家参加。朝鲜提出的方案是:全朝鲜自由选

举;外国一切军队于6 个月内撤出朝鲜。南朝鲜代表则提出:由联合国监督在北朝鲜举行自由选举。

中国、苏联同意朝鲜的方案,支持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成立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对全朝鲜选

举进行监督。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坚决反对中、苏、朝的提案。在它的授意下,参加“联合国

军”的那些国家的代表提出了所谓“十六国宣言”,说什么共产党国家代表拒绝承认联合国在朝鲜

的权威与职能并拒绝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举行自由选举,因此,本会议在继续讨论和研究朝鲜问题已

没用了,应把会议进行的情况通知联合国。在会议面临决裂的情况下,中、朝、苏又作了最后一次

努力,但美国还是拒绝接受,因此,朝鲜问题最后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第一节 参加日内瓦会议

一、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

1.关于确定在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 2.关于确定在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 二、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内外的外交活动 1.中国为日内瓦会议的召开进行卓有成效的努力 2.日内瓦会议对朝鲜政治问题的讨论

4 月26 日至6 月15 日为日内瓦会议的第一阶段,讨论朝鲜问题,有19 个国家参加。 3.日内瓦会议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讨论和决定 5 月8 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

4.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内外的外交活动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80

第二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广泛应用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简要经过和理论根源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简要经过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理论根源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扩大为国际关系准则

第三节 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

一、万隆会议的召开 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2.中国应邀参加万隆会议 3.“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二、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外交 1.发表“求同存异”演说,明确会议主旨 2.解开和平共处问题上的死结,推动会议达成协议 3.周总理的“会外外交” 4.万隆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 思考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2.万隆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 参考书目

1.王俊彦《大外交家周恩来》(上下)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2.季明刘强 《周恩来的外交艺术》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当代中国外交 381

第五章台湾海峡危机的处理和中美大使级会谈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为什么台湾问题成为中美之间的问题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43 年12 月1 日, 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开罗宣言》,宣布:要

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人民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1945 年10 月25 日,

日本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兼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向中国投降。1949 年12 月,国民党政府迁台。 罗斯福力主将日本侵占的台湾、澎湖等归还中国,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以此拉住蒋介石抗日; 二是防止日本在战后作为军事强国东山再起;三是美国当时已经设想战后的中国将是美国的势力范

围,美国感到必要时可随时在那里建立军事基地。

台湾 1947 年“二• 二八”事件前,美国对台的政策是不介入。“二• 二八”事件后,有些美

国官员感到台湾局势不稳,开始主张干涉预。美国担心蒋介石会把大陆的混乱带近来,也守不住台

湾,于是阻止蒋介石到台湾。可是,蒋介石还是于1949 年5 月26 日到了台湾。1949 年10 月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形势的发展迫使美国尽快决策。1949 年12 月,美国政府内部就对台湾政策

展开了一次有决定意义的辩论。以国务院为一方,主张完全放弃台湾,以军事部门为一方,主张以

少量军事援助蒋介石一个时期。二者的一致前提是,美国不能出动军队为保卫台湾而战。 最后,杜鲁门同意国务院的意见,放弃台湾。1950 年6 月25 日,朝鲜战争爆发。6 月27 日,

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宣布“台湾未来地位未定”。随后,美国空军进入台湾,1954

年12 月2 日,美国与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使得台湾问题成为中美之间的问题。

第一节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处理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中国政府的立场 1.关于台湾回归祖国问题 2.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转变 3.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处理 1.台湾海峡危机的出现 2.台湾海峡危机的升级

第二节 中美大使级会谈

一、中美交流渠道的建立

1.中美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的初步接触

2.中美双方在万隆会议上就举行大使级会谈达成协议

二、中美双方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 三、中美关于重大实质问题的谈判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82

第三节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处理

一、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出现的背景 二、台湾海峡危机的出现与升级 三、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四、海峡危机的缓解和结束 思考题

1.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2.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参考书目

王炳南 《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当代中国外交 383

第六章和平公正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学习重点和难点:

1.关于中国同邻国边界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则

中国与一些邻国的边界问题是最为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于这个十分重要

而又异常复杂的问题,一方面不急于马上解决,另一方面以谨慎的态度对待之,先维持现状,待以

后适当时机去解决。

1955 年4 月,周总理在亚非会议上郑重宣布:“中国同12 个国家接壤,同一些国家的一部分

边界尚未划定。我们准备同邻邦确定这些边界,在此以前我们同意维持现状,对于未确定的边界承

认它尚未确定。”550 年代中期,由于形势的变化,中国解决与邻国的边界问题提到意识日程。中

国政府本着一下原则和考虑,开始着手解决与邻国的边界问题:

第一,解决边界问题的目的是安定四邻,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利于国内建设。 第二,推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和平谈判,反对诉诸武力。 第三,坚持平等互利。反对扩张主义。

第四,边界谈判要以清朝末年、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材料和边界条约为法理依据。 第五,坚决废除不平等的旧约,重订平等的新边界条约。

中国政府根据上述方针、政策,通过谈判来解决与一些邻国存在的边界问题。在谈判过程中, 既要照顾到过去的历史背景,又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解决边 界问题。

2.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由来

中国人向国外移居已有 2000 多年历史,至明代向东南亚移居的逐渐增多,晚清时期到海外谋

生或被帝国主义诱骗和强迫当“契约工”(俗称“猪仔”)的中国人更多。

据有关资料估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海外的华侨约有1200 余万人,大部分集中在东南亚国家。

泰国有华侨350 万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有华侨310 万人,印度尼西亚有华侨270 万人。 所谓“双重国籍”,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具有两个国籍。这是由于各国国籍法的原则规定不

一致造成的。

在历史上,中国人关于国籍的传统观念是以父母的血统来确定其子女的国籍,即中国人的子女,

无论生于国内或国外,无论其父母是在国外定局的第几代中国人的后裔,都具有中国国籍。1909

年中国产生的第一部关于国籍的立法,即《大清国籍条例》,1914 年北洋政府重新订正、颁布的

《修正国籍法》,1929 年国民党政府重新订正的《国籍法》等都采取了“以血统为主,辅以出生

地主义”的原则。对于“数世不归”的中国人,继续保留其中国国籍。这样,侨居海外的中国血统

人大都具有中国国籍。在同样采取血统主义的国家,如欧洲大陆国家和日本,华侨具有中国国籍,

一般不发生国籍冲突的问题,但是在东南亚各地,都发生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当东南亚各国和中国

都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时,华侨的双重国籍还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

南亚各国相继独立,它们作为主权国家要求解决其国内具有双重国籍者的法律地位问题。帝国主义

势力乘机挑拨东南亚各国同社会主义新中国之间的关系,指使这一问题突出出来。因此,必须解决。

第一节 解决中缅间历史遗留的问题

一、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

5 《周恩来外交文选》,第130 页。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84

二、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 三、逃缅国民党残匪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同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边界问题的解决

一、同尼泊尔边界问题的解决 二、同蒙古边界问题的解决 三、同巴基斯坦边界问题的解决 四、同阿富汗边界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中印历史遗留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一、中印外交关系的发展

二、解决西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 1.西藏的历史地位

2.西藏问题的由来印度企图继承英国在西藏的特权 三、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1.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 2.中印边界武装冲突

3.中印边界武装冲突的影响及原因

第四节 中国和印尼关于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

一、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形成 二、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 思考题

1.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立场。 2.中国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原则立场。 3.中印边界武装冲突的原因。 参考书目

1.[印] 古普塔著,王宏伟、王至亭译《中印边界秘史》中国臧学出版社,1990 2.赵蔚文《印中关系风云录》 时事出版社,2000

3.朱契《中国和印尼人民的友谊关系和文化交流》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

当代中国外交 385

第七章同苏东国家关系的曲折发展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苏两国战略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50 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根据苏共二十大的路线调整内外政策,对外推行和平竞赛、和平共处、

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同美国大搞缓和,试图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中国依靠广大

的亚非拉国家,推进世界革命,提出了反帝反修的政策。中苏两国提出不同的战略,本是正常情况。

但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不正常的关系,不允许有战略上的分歧。当中苏在国际战略上出现分

歧时,苏联企图控制中国,将中国绑在苏联的战车上。中苏分歧也表现出战略上的控制和反控制。

第二,中苏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利益的关系,损害了这种利益也就破坏了双方的关系。从 50 年代末期苏联

提出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到60 年代末期在边界上派驻重兵,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严重地

损坏了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从而导致国家关系的全面破裂。 第三,边界冲突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标志。

1969 年3 月珍宝岛事件是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两党、两国关系恶化的必然结果。 珍宝岛事件的爆发,不仅将两国推倒了战争的边缘,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珍宝岛事

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对中苏两国关系的影响。由于苏联将相当多的兵力集中在中苏边

界上,是其减少了在欧洲的兵力。苏联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寻求同西欧国家的改善,导致了同西欧

国家关系的缓和。中国为了减轻苏联的威胁,及时调整对外战略,采取联美反苏的政策,逐步改善

了长期以来尖锐对立的中美关系。同时,也缓和了亚洲地区的紧张局势。

第一节 中苏关系出现分歧

一、苏共二十大及其影响 二、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 三、两国关系出现分歧

第二节 中苏关系的恶化

一、两党公开论战

二、在经济等领域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 三、边界冲突

四、中国为改善两国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五、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同东欧国家关系的变化

一、同东欧五国的关系 二、同罗马尼亚的关系 三、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86

思考题

1.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发展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从中阿关系的曲折发展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参考书目

1.李越然《中苏外交亲历记》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2.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3.苏]鲍里索夫等著,肖东川,谭实译《苏中关系(1945—1980)》三联书店,1982

4.[苏]A 普罗霍罗夫著,北京印刷三厂等译《关于苏中边界问题》商务印书馆,1977 5.[美]洛乌著,南生译《龙与熊——中苏争端始末》 兵器工业出版社,1989

6.[英]琼斯• 凯维尔著,郭学德译《中苏关系内幕纪实——1949—1984》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

7.王奇《二战后中苏(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8.刘晓等著《我的大使生涯》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当代中国外交 387

第八章积极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

对外援助八项原则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周恩来总理在 1964 年1

月在出访非洲加纳时在答加纳通讯社记者问时首次予以宣布,紧接着访问马里时正式写进联合公报

的。其内容为:(一)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从来不把这种援助看作是

单方面的赐予,而认为援助是相互的;(二)中国政府对外援助的时候,严格遵守受援国的主权,

绝不附带任何条件,决不要求任何特权;(三)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经济援助,

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轻受援国的负担;(四)中国政府对外援助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