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中医吴光烈名方撷英

2020-02-05 来源:尚车旅游网
老中醫吳光烈名方擷英

吳光烈老中醫是全國首批500名國家級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任福建省南安市中醫院名譽院長。吳老從醫近70載,精研岐黃,學識淵博,醫術精湛,學驗俱豐,蜚聲海內外,是中醫界久負盛名的老中醫。吳老勤求古訓,博採眾長,在臨床上積累了許多獨特驗方,經臨床數十年的驗證,療效顯著。筆者跟隨吳老學習

多年,親聆教誨,耳濡目染,獲益良多。茲舉驗方數則如下,以饗同道。 1、舒肝利膽湯

組成:金錢草15克、茵陳15克、柴胡6克、白芍9克、枳殼6克、木香6克、元胡索9克、川楝子9克、生大黃9克(後下)、雞內金9克、白術9克、五靈脂9克、生蒲黃6克、青皮6克、黃芩9克、龍膽草6克、苡仁15克、元明粉6克(另沖)。

功能:疏肝利膽,理氣止痛,化瘀導滯。

主治:肝膽濕熱、氣滯瘀結之急性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膽石症以及胰腺炎等。 用法:水煎2遍,分2次服。

方解:本方原名為“清肝湯”,系家傳治療急性黃疸病之驗方,至余第六代世醫將原方加味命名“舒肝利膽湯”,擴大其治療範圍。余臨床十餘年,用治急性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膽石症及胰腺炎不計其數,療效顯著。

方中大黃、元明粉蕩除積穢,泄熱利膽,活血祛瘀,是排除病毒、消除炎症之要藥,且可通過利膽,以清除膽石;柴胡、枳殼、青皮、木香疏肝理氣,解肝膽之鬱,散肝膽之火,最能條暢肝木,推陳致新以生氣血,有助於肝膽功能的改善;金錢草、茵陳、黃芩、龍膽草能增加膽汁分泌,為利膽退黃之聖藥,尤其是茵陳能消除殘存肝膽之病毒,改善消化功能,金錢草為排石之首選,故二者用量應高於他藥。白芍、元胡、川楝子解痙緩急止痛功力宏大,可解除肝膽劇痛的苦楚;五靈脂、生蒲黃理氣行血散瘀而止痛,可明顯緩解平滑肌痙攣,為痛引肩背必用之藥;苡仁、白術補脾利濕,增進食欲,與苦寒之劑配伍,可免害胃之弊;內金消石顧護脾胃。如為膽結石則應益以冬葵子性滑而下,王不留行性走而不守,急性子之性急猛異常等特點,以迅速直達病所,協同驅石外出。

六腑以通為用,一旦通降失常便會發生各種症狀,故方中不待便秘已用生大黃、元明粉,如果服藥後仍有便結現象,其用量必須儘早加重,以通腑泄熱。如果濕熱熾盛,腹痛劇烈,每日可連服2劑,以免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加減運用:便秘加生大黃、元明粉之量;熱重加黃芩、膽草之量;濕重加苡仁、白術之量;劇痛加五靈脂、生蒲黃、白芍、川楝子之量;腹脹甚者加枳殼、青皮、木香、柴胡之量;黃疸不退加金錢草、茵陳、生大黃之量;嘔逆加半夏、竹茹;體質虛甚者加黨參、黃芪;膽石症加內金之量,再加冬葵子、急性子、王不留行。

方歌:

舒肝利膽金錢芩,青枳大黃複內金; 膽芍靈柴茵索楝,元明蒲術苡香臨。

按:本方系吳光烈主任醫師根據家傳的驗方結合自己的臨術經驗而制定的,凡是由於肝膽濕熱、氣滯瘀結而致的急性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膽石症以及胰腺炎等確有良效。吳氏認為上述疾病,濕熱蘊結、肝膽氣滯是主要原因之一。濕得熱而益滯,熱因濕而愈熾,濕熱互結,互為助長,又是本病發展的主要根源,故治療本病強調抓住濕熱這一主要矛盾,從方中不難看出是為清利濕熱、理氣化瘀而設的。中醫治病貴在辨證,必須因人而異,隨證加減,藥物用量也要有所側重,如肝膽結石的腹部劇痛,大黃、元明粉用量宜大,取大黃性急有將軍之稱,通腑逐穢,推陳致新,其效如神;元明粉鹹寒潤下,為軟堅化石名藥,二者合用排石迅速而止痛,可收定亂致治之效。《內經》雲:“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是之謂也。吳

1

氏治病注重扶正與驅邪相結合,常在大量驅邪的方劑中,加入適當顧護脾胃之藥物,即所謂破中寓補,驅邪而不傷正,這是吳氏立法處方之特點,故治病屢起沉屙。

典型病例:吳某,男性,47歲,2010年4月27日就診。

右上腹悶脹已多年,時有劇痛,發作不定時,初起呈持續性陣痛,後逐步加劇並痛引肩背,大汗淋漓難以忍受。10日前曾到某醫院檢查,診斷為膽石症,囑患者住院手術治療不就,經保守治療數天未效而來我院用中藥治療。症見鞏膜輕度黃疸,腹部脹氣而拒按,小便赤澀,脈弦,舌質紅,苔黃厚。此乃肝鬱氣滯,濕熱內蘊,治宜疏肝理氣,清熱化滯,利膽排石,方用“舒肝利膽湯”加重生大黃、元明粉。連服3劑,腹瀉數次,脅痛大減,腹部脹氣仍有,小便較為通利,肝氣得疏,濕熱有下行之象,囑再服7劑,腹痛基本消失,腹脹亦除,納食有所增進。因本院超聲波機件故障未復查,囑原方去生大黃、元明粉,繼7劑以徹底清除餘邪,鞏固療效。6月15日走訪,據雲:因事到泉州,順便往某醫院B超復查,肝膽未見異常。

2、排石湯

組成:金錢草30克,滑石30克,牛膝30克,海金砂15克,車前子15克,桃仁15克,熟地15克,冬葵子15克,甘枸杞12克,木香9克,木通9克,桂枝9克(後下),附子9克,內金9克。

功能:清熱利濕,通淋排石,化瘀行滯,水火平補。 主治:泌尿系結石。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

方解:泌尿系結石屬於祖國醫學“石淋”、“砂淋”、“血淋”等範圍,發病的主要因素是賢和膀胱氣化功能失常及平素嗜酒,多食肥甘辛辣之食物,或因情志抑鬱,工作勞累引起氣滯血瘀,濕熱蘊結下焦,日積月累,尿中濁質逐漸結而成砂石。方中金錢草、海金砂、冬葵子、內金、滑石利水通淋化石;車前子通腎氣,利水道,強陰益精,久服輕身耐老;木通清心導赤,瀉火通淋;桃仁清熱化瘀,木香理氣止痛;牛膝引藥下行,使結石滑利而下;桂枝、附子溫補腎陽,又可調和寒涼之品,使久服不致傷胃;熟地、枸杞補益腎陰而治本,共奏清熱利濕、通淋排石、化瘀行滯、水火平補之功。

加減運用:有血尿者加白茅根、大薊各15克;腰痛者加杜仲、狗脊各12克;小腹脹加青皮9克、川楝12克;尿頻澀痛加石葦、瞿麥、萹蓄各15克;體虛者加黃芪、黨參各15克。服藥期間每日用金錢草60克、王不留行子30克,煎水代茶大量飲服。

方歌:

排石金錢木香膝,車針滑地杞通儔; 葵桃桂附金砂共,內金春回病得瘳。

按:吳光烈主任醫師用自擬排石湯治療泌尿系結石療效顯著,藥無虛發。治療時間最短者6天,最長者30天。吳氏認為本病基本在於腎虛功能失調,其標在於濕熱蘊結下焦、久積成瘀。根據“標本同治”的原則,故擬方著重清熱利濕、化瘀排石為其常法,又注意腎虛扶正,平補水火,使排尿功能趨於正常。現代藥物學證明,滑石有利尿抗菌消炎和滑利結石下行之作用,是主治石淋之要藥;牛膝引導結石下行之作用強於其他藥物。吳氏對此二藥用量常在30克左右。吳氏強調如結石屢攻不下,應重用硝、黃,取樸硝鹹寒潤下為軟堅化石聖藥,大黃推陳致新極其竣快如戡定禍亂至太平。為防止劇烈下瀉影響機體,可加入薏苡一味,以緩和之。吳氏認為本病早期多為實熱證,應以清利濕熱、通淋排石為主,切忌恣意進補,因氣得補而愈澀,熱得補而愈熾,這對排石都是不利的。病程日久可致脾腎虧虛,應在清熱利濕、通淋排石之基礎上,兼補脾腎之虛,切不可拘泥“淋證”不可進補之說。此外吳氏還強調每日應囑病人用金錢草和王不留行子煎湯大量飲服和跳躍活動,以有利於清除尿中之雜質及促進結石分離和下行,金錢草為排石藥,王不留行以性走而不守著稱,當結石排出

2

之時,可繼續服用一些補益氣血、調理脾腎之藥物,以促進機體功能的恢復。

典型病例:陳某,男,52歲,2011年2月28日就診。

主訴素有小便刺痛窘迫感,昨天突然腰部右側劇烈疼痛,並向會陰部放射,繼而出現肉眼血尿,右腰部明顯叩擊痛,尿檢;蛋白(++),紅血球(++++),白血球(+),X線拍片發現右腎下段有0.5*0.8cm和0.6*0.8cm之結石陰影。確診為右腎結石。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證屬濕熱瘀阻,結石內蘊。治宜清熱利濕,化瘀排石。處方:金錢草、牛膝、滑石各30克,冬葵子、海金砂、車前子、白茅根、大薊、熟地各15克,杜仲、狗脊、枸杞各12克,桃仁、桂枝、附子、內金、木通、木香各9克,每日用金錢草60克,王不留行子30克,水煎代茶大量飲服。

服到15劑,X線腹平片復查,見結石下移至輸尿管,效不易轍,原方繼服7劑後,排出結石2枚,大小與X線拍片陰影相符。症狀亦隨之消失,為鞏固療效囑服益氣血和調理脾腎之品,以善其後,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3、大棗綠豆羊肉湯

組成:羊肉120克,綠豆30克,生薑5片,大棗10枚。 功能:甘溫補脾,甘寒泄熱。 主治:復發性口瘡。

用法:加水適量燉爛取服,每日1劑,連用3-5劑。 方解:復發性口瘡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病,《聖濟總錄》指出:“胃氣虛穀氣少,虛陽上發而為口瘡。”《瘡瘍大全》謂:“口瘡因胃虛穀少”。方中羊肉系血肉有情之品,以形補氣,氣味甘溫專入脾,即《內經》所謂“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生薑溫中散寒,大棗為安中之聖藥,以增強補脾益胃之功。蓋脾胃為後天之本,營血生化之源,脾虛得治,則諸虛俱愈矣。綠豆取其甘寒,既資脾胃又能解久病內蘊熱毒之邪。方雖平凡,然因藥證合拍,故屢收良效。

方歌:

頑疾口瘡中土虛,棗姜羊肉綠豆施; 脾陽補益清虛熱,久暫由他總得宜。

按:本方為吳光烈主任醫師自擬的處方,用於治療復發性口瘡有奇效。吳氏認為脾胃之虛愈甚,則口瘡愈易發作,病程愈長,消爍陰津則愈厲害,故體內必蘊積熱毒之邪,這是本病的關鍵所在。但其本在於虛,其標在於熱毒之邪。故臟腑病變為本,吳氏指出治療本病切忌清心導熱、滋陰瀉火之法,應以甘溫調補脾胃為主,輔以甘寒清泄熱毒之邪,用藥緊扣病機,自能奏桴鼓之效。

典型病例:李某,女,52歲,2010年3月5日就診。

復發性口瘡已近15年,患部呈燒灼樣疼痛,特別是說話、吃飯、咀嚼時疼痛更甚,接觸酸鹹食物刺激則疼痛難忍,每因失眠或工作勞累而加重。經多方求醫屢服消炎的西藥及清心導熱、滋陰降火的中藥均未獲效。由於病程長,體質虛,納呆食少,頭暈目眩時作,神倦懶言,面色無華,診其脈沉緩,唇舌淡、苔少,口唇內側上下粘膜可見圓形及橢圓形的潰瘍點5個,小的直徑約1.5毫米,大的2.5毫米左右,邊緣整齊,潰瘍面平坦,覆有微黃色的一層,周圍有紅暈。此乃脾陽虛衰為本,內蘊熱毒之邪為標,治宜溫陽健脾,佐以甘寒解毒,方用大棗綠豆羊肉湯治之,連服8劑而症愈,最近隨訪,未見復發。

4、田蛙麥冬橄欖湯

組成:麥門冬15克,鹽橄欖1-2枚,田蛙1只。 功能:小兒夏季熱。

用法:將田蛙洗淨,剖去腸雜,納入麥門冬、鹽橄欖于田蛙腹中,外以針線縫牢,加水適量,燉湯取服,日服1-2劑均可。

3

方解:本方為吳光烈主任醫師根據小兒夏季熱的發病機制自擬的處方,多年來反復驗證屢收良效。方中田蛙味甘性寒,味甘能補虛損,性寒能清暑熱,為血肉滋補之品;麥冬甘寒潤肺,養胃生津,調中益氣;橄欖入肺胃,生津止渴,其性味酸甘澀平,加鹽製作不但去其酸澀之味,益增養胃、涼血、潤燥之功。三藥合用,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培元固本之效。本方味道鮮美,是營養食物與藥物相結合,別具特色的扶正祛邪之良方。

加減運用:病程長體質虛弱者,加西洋參燉服;口渴引飲甚者,用鮮絲瓜皮、大棗煎湯作為飲料。

方歌:

小兒暑熱有奇方,橄欖田蛙麥冬湯; 適量添湯同燉服,養陰清暑效神彰。

按:吳氏認為小兒陰陽稚弱,氣血未充,真元不足,腠理不固,其營衛外功能未臻完善,容易感受暑邪而發病。暑邪犯肺,肺失其皮毛開啟之功,故少汗或無汗;暑熱內蘊傷及肺胃,故口渴引飲納少;暑必傷氣,氣虛不陷,不能化水液為津液,遂致水液下趨,故尿清長;汗少熱更甚,尿長津益傷,故形體日見贏瘦。吳氏根據暑邪最易傷陰耗氣,提出治療清暑益氣,養陰生津為法,忌用苦寒重傷胃氣,又忌辛燥溫肺,耗津助熱。吳氏對本病作了隨訪,凡是兒童身體健壯者,翌年夏季未見復發,患有疳積病的復發率最高。說明暑邪是一種外因。因此,加強對兒童病後及平時身體的調攝是非常重要的。《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說,有其深運的指導意義。

典型病例:吳某,男,3歲,2011年8月3日就診。

其母代訴:小兒發熱已3個多月,體溫持續38-38.5℃左右,喜臥冷地,口渴多飲,無汗多尿,納食不佳,入夜則煩擾不安,經多方治療,熱仍未解,而來求治。症見精神萎靡,形體贏瘦,手足心熱,腦後膚熱獨甚,脈細數,重按無力,唇舌幹紅,少津乏苔,此乃暑熱傷津,元氣虧損,治宜清暑養陰,培元固本,用田蛙麥冬橄欖湯加西洋參2克,每日1劑,囑服3劑,並用鮮絲瓜皮15克、紅棗5粒,煎湯作飲料。

復診(8月6日)其母告曰:服2劑渴止,3劑服完,就不再臥冷地。囑繼服3劑。 三診(8月10日)熱退諸症消失,納食增進,嬉戲如常。為鞏固療效,囑再服3劑。翌年夏季隨訪,小兒身體健康,未見複作。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